设计思维方法:User Persona 用户角色画像

设计思维方法:User Persona 用户角色画像
“Design for someone, not everyone.”
—— 设计不是为所有人,而是为某个特定的人。
audio-thumbnail
0:00
/283.597506

什么是 User Persona?

User Persona(用户画像) 是一种半虚构的用户角色,基于真实调研数据而构建,用来代表目标用户群体中的典型代表。它帮助团队理解用户需求、动机与行为模式,并在整个设计流程中持续保持用户视角。

Persona 的核心组成

每一个 persona 通常包含以下信息:

  • 👤 基本信息:姓名、年龄、职业、城市
  • 🎯 目标/动机:用户希望完成什么?他们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?
  • 💬 行为特征:使用产品的习惯、使用场景、设备偏好等
  • 😣 痛点/挑战:他们当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?有哪些未满足的需求?
  • 🌟 机会点:我们如何为这个角色创造价值?

示例:在线学习平台的 User Persona

姓名:Lily Zhang  
年龄:29岁  
职业:市场营销经理  
地点:广州  

🎯 目标: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以支持职业晋升  
📱 习惯:使用手机碎片化学习,喜欢通过视频快速上手  
😣 痛点:缺乏高效、实用的课程,不信任过度营销平台  
🌟 机会点:提供真实用户评价、课程试学、配套项目实践

Persona 的价值

共情驱动:帮助团队建立“站在用户角度思考”的能力

聚焦需求:明确谁是我们要服务的“核心用户”

统一语言:打破职能壁垒,使设计、产品、市场、运营围绕同一个用户画像展开

评估决策:当设计出现分歧时,可以回到 Persona,问一句:“她/他会怎么想?”

Persona 的构建流程

  1. 📝 用户调研:通过访谈、问卷、观察等方式获取一手数据
  2. 🔍 行为归类:将用户分群,找到行为/目标相似的一类人
  3. 👩‍🎨 角色构建:为每一类典型用户生成一个有温度的 persona
  4. 🧠 洞察提炼:找出每个 persona 的核心需求与关键问题
  5. 🎯 共创应用:在设计会议、产品评审、用户旅程地图中使用 persona

总结

User Persona 是设计思维中最具代表性的工具之一。它不是“想象用户”,而是通过调研与归纳构建出来的“真实代表”。在产品从 0 到 1、从 MVP 到迭代中,Persona 都能持续为团队带来用户视角的清晰与一致。

Read more

组二访谈 未来实验室小组 编导

在快节奏的内容创作领域,内容创作者面临着诸多挑战。有效的沟通、高效的工作流程以及对甲方需求的精准把握,是成功的关键要素。然而,实际工作中,这些环节往往存在各种阻碍,影响着创作效率和最终成果。 内容创作者需要在不同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协调,包括摄影师、剪辑师以及项目经理。他们还需要与甲方进行沟通,以确保内容符合其期望。在这些环节中,由于理解差异、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,常常出现沟通障碍,导致时间和资源的浪费。 此外,内容创作者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寻找合适的素材、构思创意,这无疑增加了工作负担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,高效地完成高质量的内容创作,成为内容创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。 内容创作者希望借助AI技术,来简化工作流程、提高沟通效率并精准对接甲方需求。他们希望AI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找到所需的素材、提供创作灵感,并减少与团队成员和甲方之间的沟通障碍。 “要不然现在找素材就要花很多时间,我觉得这是我最浪费时间的时候。” — 说话人3, 内容创作者 内容创作者希望通过AI技术,能够更高效地完成以下任务: * 与摄影师和剪辑师的沟通: 减少因理解差异导致的时间浪费。 * 文案创作: 借助AI提供

By 谢慧思